電商心得
電商心得
台北、電商、肺炎。
2020 年真的是充滿不確定與變化的一年,
離開中部到台北工作,開工上台北前,租好的房子差點被以更高價承租,差點沒地方住。
上台北後又遇到肺炎爆發,可以說是事情一波接一波來。
好在一路上遇到了許多朋友幫忙,公司的大家也很友善,很快地就習慣北部的生活。
趁著最近有空,寫一下這次在電商產業工作的心得。
電商可以說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產業,我從以前就對各種商業模式非常有興趣,其中一直很好奇電商除了幾家知名線上購物平台外,還有許多的開店平台公司,這些開店平台的生態系會是什麼樣子。
進公司後有幾點疑問得到了一些想法如下 :
1.開店平台要吸引的客戶通常是哪些規模、哪些產業的廠商?
2.他們的客群又是哪些? 客群為什麼不在主流網站上購買?
3.開店平台能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1.開店平台要吸引的客戶通常是哪些規模、哪些產業的廠商?
我待的公司主要分兩個部門,一個是針對 NET、HANGTEN、特力屋、法雅客、Lativ 等大型店家提供完全客製化購物網站的接案部門、另一個則是針對中小企業提供透過付費模組有限度客製化的開店平台部門。
兩個部門客戶差異大概可以分為規模、預算、及目的。
完全客製化針對的目標族群都是大型自有品牌的公司,這類通常都具有一定規模,公司也有相關資訊單位或是顧問,具有一定的規劃能力與預算,但因為某些原因如單位成本或資安考量,所以委外。這些公司都有實體店面或通路,實力較雄厚,早在很早期就投入在虛實整合經營自有品牌了。
那開店平台的目標則是針對的族群就相對多元了,他們有些是個人經營,有些是中小企業,但他們選擇開店平台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預算有限+傳統轉型數位化試水溫。
這類公司其實比我想像中來的多且複雜,而在這波肺炎影響下,線上購物的數量明顯的增加,老闆之間本來就都會互通有無,加上政府又祭出轉型補助,開店數量更是暴增。
2.他們的客群又是哪些? 客群為什麼不在主流網站上購買?
大公司品牌本來就響亮了,經營電商比較像是為了延伸實體通路,消費者本來就有一定的向心力了,線上商城只是為了更方便服務那群消費者。
那中小企業或是個人品牌他們經營電商所瞄準的客群差異就滿大的,網路上的網紅或是地方的媽媽,南投的小農到屏東的海鮮餐廳,根據 TWNIC 的台灣網路報告,2019 年台灣整體上網使用率達到 89.6%,為歷年最高。
在這個網路黏著率高的時代,大家都想進來發大財,這些商家本來可能只是幫忙個人代購或是兼差排隊跑腿,或是透過社群魅力賺些零錢,也有可能是某個地方知名小店或工廠,他們的範圍都可能因為受限於地理位置,規模也因為欠缺各式經營專業人才而導致無法擴大。
但有了電商工具後,就可以幫他們消除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透過整合各式經營工具的後台,非專業人士也可以輕鬆管理,用相對少的成本,就可以去服務及培養更多的粉絲,挖掘更多的淺在顧客。
3.開店平台能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對於消費者的價值我想還是取決於公司本身,不論是產品或是品牌經營等等。
那麼對於店家來說,我想開店平台能提供的有比較低的進入電商知識門檻以及成本、豐富多元的物流與支付方式、整合各大社群平台的廣告工具、各式數據分析、數位化的倉儲管理、大量的行銷模組等等。
但這些功能其實隨著跨入開店系統的供應商越來越多,該有的功能其實各大平台差異化也會逐漸變小。
而這些使用開店平台的老闆其實也越來越聰明,常常可以看見他們自行串接或是導入其他經營工具,例如更加細節的 SEO 優化、客製聊天機器人、AI 分析商品標籤與投放廣告受眾等,常常在查詢頁面速度慢時才發現老闆們自行加入了許多華麗 Combo 組合 XD。
在愈來越多的開店平台以及衍伸工具提供者中,我想除了基本的功能面外,比較重要的還是整題的服務品質,例如業務或是客服的細心程度與速度,是否能有效的降低商家疑慮; 商家反映的問題或建議是否能被快速解決或實現; 系統的細節設計是否貼心,操作是否流暢,服務是否穩定等等。
除此之外提供人脈也是服務很重要的一環,常常舉辦分享會,提供新手老闆得到入門知識或是互通一些比較新的行銷手法或是經營理念,透過邀請成功廠商到現場分享,也讓其他廠商也能獲得股勵與信心,這種線下牽起的關係結合及線上社團的經營,對老闆們來說不但可以互通有無還可以增加各行各業人脈,對平台來說也可以增加社群凝聚力。
目前服務建立起的循環是除了技術外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開店平台優勢,但隨者更大型的集團如全家也跨入這產業,挾著原本就有的強大通路等優勢,未來會不會洗牌甚至出現壟斷還真是難說。
以上是這幾個月觀察得到的想法,其實當初在面試的時候,因為部門老闆不在,技術主管面完之後竟然是直接跟創辦人面,當然也藉此機會問了很多問題,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是近期電商出現了很多新的模式,例如某些直播拍賣輔助系統,可以直接在留言中打 +1 購買,也有 FB 商店或是透過通訊軟體留言購物等。各家大廠也都著手打造自有錢包。面試前將公司方案大致上瀏覽了一遍,卻沒發現這些功能,為什麼不跟進? 而我得到的回覆我覺得很有意思,大致上是這樣,科技跟時代不停地在變化,但改變的是媒介,本質其實是不變的。我的理解是應該針對核心需求去提供服務打造產品,而非盲目追求新媒介,後來想想對於工作或人生也是如此。另外錢包的問題則是牽涉到許多層面如公司資本、規模實力、甚至是政商關係等,大家各有各的生存方式,短期內不是目標,未來發展到那樣的規模也許會考慮。
最後,這份工作的確很有趣,但可惜因為開發流程與預期的落差過大,討論後決定離開,離開前也和老闆聊到很晚,最後一天也和技術主管在公園散步了三個多小時,推完了最後的 commit 後,在下班時間與朝夕相處們的同事道別,收到了很多祝福。對我來說這份工作算是很特別,不同的地點,不同的領域。更多的是在不同規模的公司中中,工程師腳色的轉換。也從客服、業務、周遭的人事物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在 RD 讀書會中也對軟體工程產生了興趣,也算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可以總結為不虛此行。
留言
張貼留言